(19)国家知识产权局
(12)实用新型专利
(10)授权公告 号
(45)授权公告日
(21)申请 号 20212319541 1.5
(22)申请日 2021.12.17
(73)专利权人 重庆国科医工科技发展 有限公司
地址 400000 重庆市北碚区丰和路6 6号3-
2-2,3-2-3,3-2-4,3-2-5楼
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 技
术研究所
(72)发明人 张昕 王健平 潘吉源 郦政
朱俊伍
(74)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
有限公司 1 1369
专利代理师 韩玲
(51)Int.Cl.
G01N 21/76(2006.01)
G01N 21/01(2006.01)G01N 35/10(2006.01)
(54)实用新型名称
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
(57)摘要
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包括
设置于检测仪内的遮光壳, 其为遮光结构; 所述
遮光壳设有中空腔体, 用以穿过装 载在取样机构
的装配头上的移样管; 其中, 所述遮光壳顶端抵
在用以固定所述装配头的遮光罩, 其底端罩在反
应杯杯口外周, 以形成所述移样管向所述反应杯
内加样时的避光环境。 设置遮光壳, 用以罩在移
样管外周, 遮光壳的杯身阻挡外界光线透过杯身
而进入中空腔体; 遮光壳顶端、 底端分别抵在遮
光罩、 反应杯杯口外周以阻碍光线自遮光壳顶
端、 底端进入中空腔体内, 进而通过遮光壳为移
样管露在反应杯外的部位营造避光环境。
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
CN 216978835 U
2022.07.15
CN 216978835 U
1.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包括设置于检测仪内的遮光壳(14), 其为遮光结
构; 所述遮光壳(14)设有中空腔体(141), 用以穿过装载在取样机构的装配头(312)上的移
样管(70); 其中,
所述遮光 壳(14)顶端抵在用以固定所述装配头(312)的遮光罩(311), 其底端罩在反应
杯(12)杯口外周, 以形成所述移样管(70)向所述反应杯(12)内加样时的避光环境。
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遮光壳(14)为筒状结
构。
3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遮光壳(14)顶端卡接
于所述遮光 罩(311)底部的第一 卡槽(3111)。
4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遮光壳(14)底端卡接
于用以固定所述反应杯(12)的托架(1 1)的第二 卡槽(113)。
5.根据权利要求1 ‑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遮光壳
(14)还包括筒体(142)、 罩壳(143)、 弹簧(144); 所述筒体(142)顶端、 底端分别用以抵在所
述遮光罩(311)、 所述反应杯(12)杯口外周; 所述罩壳(143)套设于所述筒体(142)朝向所述
反应杯(12)的端部;
所述罩壳(143)顶部固定在检测仪内的固定板(151), 其底端设有第一抵接部(1431);
所述筒体(142)外周凸设有第二抵接部(1421); 所述第一抵接部(1431)、 所述第二抵接部
(1421)共同夹持形成一夹持区(145); 所述弹簧(144)设于所述夹持区(145)内且其两端分
别抵在所述第一抵接部(1431)、 所述第二抵接部(1421); 所述第二抵接部(1421)上表面与
所述固定 板(151)之间留有间距。
6.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弹簧(144)套设于所
述筒体(142)外 。
7.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罩壳(143)设有若干
安装孔(1432), 用以配合紧 固件以固定 于所述固定 板(151)。
8.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罩壳(143)顶端外周
侧表面抵靠于所述固定板(151)下表 面的凹槽(1511)周侧表面; 所述筒体(142)自所述固定
板(151)下 方穿过所述固定 板(151)的通槽(1512)。
9.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筒体(142)外周表面
抵靠于所述通槽(1512)内表面。
10.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筒体(142)自上而下
包括第一筒体(1422)、 第二筒体(1423); 所述第二抵接部(1421)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
(1422); 所述第二筒体(1423)设置 于所述第二抵 接部(1421)底壁。权 利 要 求 书 1/1 页
2
CN 216978835 U
2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
技术领域
[0001]本实用新型 涉及医疗检测设备技 术领域, 尤其涉及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。
背景技术
[0002]对于需要采样发光物质进行标记的分析实验中, 由于检测是基于发光物质自身发
光条件进 行的, 而其自身发光微弱, 则分析操作过程中需进 行避光处理。 目前通常采用全自
动或半自动分析仪进 行分析, 现有的分析仪采用的避光结构为整套较大型结构, 结构复杂、
占用空间大。
实用新型内容
[0003]为了实现以上目的,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 术方案实现。
[0004]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包括设置于检测仪内的遮光壳, 其为遮光
结构; 所述遮光壳设有中空腔体, 用以穿过装载在取样机构的装配头上的移样管; 其中,
[0005]所述遮光壳顶端抵在用以固定所述装配头的遮光罩, 其底端罩在反应杯杯口外
周, 以形成所述移样管向所述反应杯内加样时的避光环境。
[0006]优选地, 所述遮光壳为筒状结构。
[0007]优选地, 所述遮光壳顶端卡接 于所述遮光 罩底部的第一 卡槽。
[0008]优选地, 所述遮光壳底端卡接 于用以固定所述反应杯的托架的第二 卡槽。
[0009]优选地, 所述遮光壳还包括筒体、 罩壳、 弹簧; 所述筒体顶端、 底端 分别用以抵在所
述遮光罩、 所述反应杯 杯口外周; 所述 罩壳套设于所述筒体朝向所述反应杯的端部;
[0010]所述罩壳顶部固定在检测仪内的固定板, 其底端设有第一抵接部; 所述筒体外周
凸设有第二抵接部; 所述第一抵接部、 所述第二抵接部共同夹持形成一夹持区; 所述 弹簧设
于所述夹持区内且其两端分别抵在所述第一抵接部、 所述第二抵接部; 所述第二抵接部上
表面与所述固定 板之间留有间距。
[0011]优选地, 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筒体外 。
[0012]优选地, 所述 罩壳设有 若干安装孔, 用以配合紧 固件以固定 于所述固定 板。
[0013]优选地, 所述罩壳顶端外周侧表面抵靠于所述固定板下表面的凹槽周侧表面; 所
述筒体自所述固定 板下方穿过所述固定 板的通槽 。
[0014]优选地, 所述筒体外周表面抵 靠于所述通槽内表面。
[0015]优选地, 所述筒体自上而下包括第一筒体、 第二筒体; 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于所述
第一筒体; 所述第二筒体设置 于所述第二抵 接部底壁。
[0016]相比现有技 术,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:
[0017]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, 设置遮光壳, 用以罩在移样管外周, 遮光壳
的杯身阻挡外界光线透过杯身而进入中空腔 体; 遮光壳顶端、 底端分别抵在 遮光罩、 反应杯
杯口外周以阻碍光线自遮光壳顶端、 底端进入中空腔体内, 进而通过遮光壳为移样管露在
反应杯外的部位营造避光环境。说 明 书 1/4 页
3
CN 216978835 U
3
专利 用于加样的避光结构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11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309 收藏
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1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-03-18 19:36:59上传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