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S 67.060 B 23 DB52 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 DB 52/T 803—2013 马铃薯脱毒原种、一级、二级种薯生产技术 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s Virus-free Stock, First-degree and Second-degreeSeed Potato Production 2013 - 02 - 17 发布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- 03 - 17 实施 发 布 DB52/T 803—2013 目 次 前言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II 1 范围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3 术语和定义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4 脱毒种薯生产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5 质量控制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 附录 A(规范性附录) 马铃薯种薯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5 附录 B(规范性附录)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、细菌病和真菌病症状鉴别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7 附录 C(规范性附录) 马铃薯主要虫害目测鉴别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9 附录 D(规范性附录) 各级别种薯带病植株的允许量和一级、二级种薯块茎质量指标 ......... 10 I DB52/T 803—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GB/T 1.1—2009《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:标准的结构和编写》给出的规则起草。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。 本标准起草单位:贵州省农业科学院、毕节市农业委员会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 张荣达、王嵩、刘红梅、夏锦慧、张绍荣、王显立、王朝海、龙玲、吴长松。 本标准的附录A、附录B、附录C、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。 II DB52/T 803—2013 马铃薯脱毒原种、一级、二级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贵州省马铃薯脱毒原种、一级种、二级种在露天春播条件下生产技术要求。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脱毒原种、一级种、二级种露天春播条件的生产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 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 DB52/T 603 马铃薯脱毒种薯 DB52/T 568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DB52/T 569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 3.1 原种 用原原种作种薯,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。 3.2 一级种薯 用原种作种薯,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。 3.3 二级种薯 用一级种薯作种薯,在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。 4 脱毒种薯生产 4.1 地块选择 在海拔1800m以上,昼夜温差大,蚜虫少,病害轻的山区,选择具有很好的防虫、防病隔离条件, 肥力较好,土质疏松,排灌良好的地块,周围不能种植马铃薯及桃树、十字花科、豆科、及其它茄科作 物,前茬不能种植茄科作物。 1 DB52/T 803—2013 4.2 种薯精选与处理 选择经检验合格的上一级种薯,播种前在适温、散射光条件下催壮芽。 原种生产采取原原种整薯播种。 一级种薯、二级种薯生产,若薯块质量大于100g以上的可切块播种,切刀以0.1%高锰酸钾或者75% 酒精进行消毒。切块时,根据薯块大小及芽眼分布确定切块数,保证每块种薯都有2个以上芽眼。切到 病、烂薯或可疑薯块时必须全部淘汰,并将切刀消毒。切好的薯块立即用多菌灵(约为种薯重量的0.3%) 或甲霜灵(约为种薯重量的0.1%)拌种,并进行摊晾。 4.3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土地,耕作深度20cm~30cm。细碎土地,捡出地块内前作残茬、石块等杂 物,平整土地备用。 4.4 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,确定施肥量。一般每667㎡施用有机肥1500kg~2000 kg、氮肥(N)7.5kg~10kg、磷 肥(P205)12kg~16kg、钾肥(K20)15kg~20kg。 4.5 播种 根据品种、气候等因素适时播种。原种生产的播种期控制在3月上旬~4月上旬之间;一级、二级种 薯生产应控制在2月上旬~3月上旬之间,气温基本稳定在10℃以上时播种。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早熟品种 适当晚播,中晚熟品种适当早播。 4.6 种植密度 根据品种、土壤肥力、种植方式和繁殖种薯的级别而定。原种生产每667㎡播种5000窝~6000窝, 一级、二级种薯生产为每667㎡播种4500窝~5000窝。 4.7 田间管理 生产过程中,操作人员、用具等要严格消毒,避免人为传播病毒。 4.7.1 中耕培土及追肥 出苗后要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2次~3次,即: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浅培土,现蕾期高培土,封 垄前最后一次培土,培成宽而高的大垄。视苗情追肥,追肥宜早不宜晚,宜少不宜多;苗弱时,在间苗 留苗时每667㎡追施尿素8kg~10kg,以植株不徒长为原则。 4.7.2 去杂去劣 在生产过程中,发现病株、劣株、杂株和可疑株等,要连根拔除。在苗期、花期和成熟期必须进行 三次去杂去劣。 4.7.3 4.7.3.1 病虫害防治 蚜虫防治 马铃薯出苗后根据田间虫情监测情况和天气状况,采用黄板进行物理诱杀;当调查发现田间虫量急 剧增加时,选用吡虫啉、啶虫脒、高效氯氰菊脂等药剂连续防治2次~3次。 2 DB52/T 803—2013 4.7.3.2 晚疫病防治 按照DB52/T 568、DB52/T 569执行。 4.7.3.3 其它病害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防治。 4.8 观察记载 按附录A、附录B、附录C进行。 4.9 种薯收获与贮藏管理 4.9.1 种薯收获 收获前一周前割掉地上部茎叶,及时运出田间。选择在晴天适时收获。收获时轻拿轻放,避免损伤 薯皮,在收获和运输过程中,要尽量防止机械混杂和机械损伤。注意防暴晒、防雨和防冻。 4.9.2 贮藏管理 种薯收获后剔除病、烂、伤、杂和畸形薯,进行大小分级。 贮藏场所和容器要彻底消毒,防虫、防鼠,不同品种、不同级别的种薯要分别贮藏,容器内外放标 签,种薯堆放高度低于库高的2/3。 种薯贮藏由专人负责,贮藏环境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湿度,贮藏温度保持2℃~4℃,相对湿 度85%~90%。 5 质量控制 5.1 种薯质量 用于各级种薯生产的上一级种薯的质量必须达到GB 18133规定的种薯质量要求,方可进行生产。 5.2 建立田间档案 种薯生产单位对种薯生产基地生产的种薯,要逐户、逐丘逐块的造册登记,载明农户姓名、地块位 置、地块面积、品种名称、生产种薯级别、上一级种薯的来源、田间表现和纯度等备查。 5.3 脱毒种薯的田间检验 在种植脱毒种薯的田间进行目测植株质量检验。检测方法应符合GB 18133的要求。检验的数量、生 育时期按DB52/T 603的规定执行。 5.4 监督检验 在企业自检的基础上,种薯质量检验部门进一步对种薯纯度和病害检验,应根据附录D进行田间和 室内检验。种薯质量应达到DB52/T 603规定的各级种薯质量的要求。 5.4.1 种薯纯度检验 田间检验,根据植株株型、复叶大小、叶色、茎色、花色等典型性状进行鉴定。室内鉴定,结合薯 块形状、皮肉色、芽眼深浅及颜色等进行鉴定。 3 DB52/T 803—2013 5.4.2 病害检验 田间通过目测,对病毒病和真菌、细菌病害进行调查记录(病害症状参见附录B),发现病株及时 拔除并携出田外销毁(包括母薯和新生薯块)。生育期间检验3次~5次,同时,取叶片和茎段样品进行 室内鉴定。 4 DB52/T 803—2013 附 录 A (规范性附录) 马铃薯种薯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A.1 物候期 A.1.1 出苗期:小区出苗数达75%的日期。 A.1.2 现蕾期:全田现蕾植株达75%的日期。 A.1.3 开花期:全田植株开花达75%的日期。 A.1.4 成熟期:全田有75%以上植株叶变黄枯萎的日期。 A.2 植物学特征 A.2.1 茎色:分绿、绿带紫、紫带绿、紫、褐、绿带褐、紫色网、褐色带绿色网纹等。 A.2.2 分枝情况:调查主茎中下部,多:4个分枝以上;中:2个~4个分枝;少:2个分枝以下。 A.2.3 株高:开花期调查,由地表至主茎花序生长点的长度,求10株平均值。 A.2.4 株型:直立型,与地面约成90°角;扩散型,与地成约成45°角以上;匍匐型,与地面约成45 °角以下。 A.2.5 叶片:调查叶面及叶背颜色,分浓绿、绿、浅绿。 A.2.6 等。 花色:调查初开的花朵,分乳白、白、黄、浅紫、浅蓝紫、浅粉紫、紫蓝、蓝紫、红紫、紫红 A.2.7 块茎形状:分扁圆、圆、长圆、短圆、长椭圆、卵形。 A.2.8 块茎皮色:取新收获的块茎目测,分白、黄、粉红、红、浅紫、紫、相嵌。 A.2.9 薯肉色:取新收获的块茎切开目测,分白、黄白、黄、紫、和紫黄或白相嵌。 A.2.10 芽眼色:无色(与表皮同色),有色(比皮色深或浅):红、粉和紫色。 A.2.11 芽眼深度:深:0.3㎝~0.5㎝;中:0.1㎝~0.3㎝;浅:眼窝与薯皮相平。 A.2.12 芽眼多少:多:一个块茎有12芽眼以上;中:一个块茎有7个~12个芽眼;少:一个块茎有7 个芽眼以下。 A.2.13 表皮光滑度:分光、网纹、麻。 A.2.14 结薯集中性:收获时田间目测记载,分集中、分散。 A.2.15 生
DB52-T 803-2013 马铃薯脱毒原种、一级、二级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贵州省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18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0 收藏
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8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本文档由 SC 于 2022-10-26 23:38:50上传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