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明: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
ICS 65.020.30 B 47 备案号:27260-2010 四 川 DB51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/T 1051—2010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eservation of F1 hybrid eggs of silkworm (Bombyx mori) 2010-02-10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-03-01 实施 发布 DB51/T 1051—2010 前 言 本标准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。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。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。 本标准起草单位: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、内江市蚕种冷库、绵阳市蚕种冷库、四川省阆中蚕种场、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、四川省三台蚕种场、凉山州蚕种场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曾华明、吴钢、朱洪顺、谢忠良、骆文、陈刚、冯光樯、龚大刚、昝明才、张 光凡。 1 DB51/T 1051—2010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及浴消技术要求。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桑蚕一代杂交种的保护及浴消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(不包括勘误的内容)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,然而,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。 NY 326 桑蚕一代杂交种 NY/T327 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NY/T1093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DB51/T845 桑蚕一代杂交种冷藏技术规程 DB51/T917 桑蚕一代杂交种浸酸技术规程 DB51/T599 桑蚕种包装、标志、运输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。 3.1 蚕种保护 silkworm eggs preservation 蚕卵产下至冬季入库冷藏前,在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给予适当的温湿度保护,巩固胚胎的越年性, 维护并提高孵化生理机能的处理技术。 3.2 蚕种浴消 silkworm eggs disinfection by washing 对蚕卵进行清洗、消毒、整理的技术处理。 4 保护要求 4.1 保护设施 保护室应具备保温、防湿、通风换气和防止虫鼠危害等条件。 4.2 保护设备 与保护室相匹配的冷暖空调、吸湿机、补湿器、换气风扇、温湿度计等环境调节设备;散卵种保护 的散卵框,框底部透气;平附种保护的垂直悬挂设备。 4.3 保护方式 4.3.1 悬挂保护 产下后的蚕卵送至保护室,用毛笔逐张扫去卵面附着物,按场别、品种、批次及时悬挂于保护室 内。散卵布或蚕连纸与门窗平面垂直,底层及边缘离地面、墙体各 70 cm~100 cm。蚕连纸可插入线架 保护。卵面间距,散卵布为 3 cm~5 cm,蚕连纸为 1 ㎝。 4.3.2 洗落保护 适用于越年性较稳定的蚕品种。 滞育卵洗落最适温度 25 ℃,避免 21 ℃以下、28 ℃以上的温度。 产下后的蚕卵按 4.3.1 方式在保护室悬挂保护经过 15 d~20 d,取下用清水洗落、过筛,漂洗脱浆 后,用含有效氯 0.2 %浓度的漂白粉液浸渍 4 min、脱药 1 min,干燥后,及时置于蚕种保护室平铺于散 2 DB51/T 1051—2010 卵框中,摊卵厚度 0.5 cm~1.0 cm。散卵框纵横交替重叠码放,堆码高度不超过 150 cm,底框距离地面 30 cm。 保护期间每周调换蚕种位置 1 次,每 2 d~3 d 翻动蚕卵 1 次。 4.4 保护技术 4.4.1 春制越年种 4.4.1.1 春制越年蚕种常规保护技术见表 1。 表1 保护时期 春制越年种常规保护技术 温度 相对湿度 ℃ % 技术要点 避免接触 26 ℃以上高温或 21 ℃以下低温;越年性不稳 产卵初期 产卵后 1 周内 定的蚕品种,产卵后 12 h 内用 17 ℃~20 ℃保护 5 d~ 23~24 7 d。 夏、早秋期 中秋、初冬 期 冬期 6 月中旬~9 月中旬 24~26 9 月下旬~11 月上旬 24~18 11 月中旬 18~13 11 月下旬~浴种 13~10 浴种后~入库前 10~5 25 ℃为中心,避免接触 27 ℃以上高温;注意通风换气 和补排湿,防霉。 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;室温低于 18 ℃,应升温至 18 ℃; 75~80 含多化性血缘品种应不低于 20 ℃至浴种。 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;11 月中旬前期在保护温度范围内 宜偏高;注意补湿。 12 月份在保护温度范围内宜偏低;防止温度激变;避免 接触 13 ℃以上温度。 避免接触 10 ℃以上和 0 ℃以下温度。 4.4.1.2 攀西地区春制越年蚕种保护技术见表 2。 表2 保护时期 产卵初期 产卵后 1 周内 攀西地区春制越年种保护技术 温度 相对湿度 ℃ % 22~23 与春制越年种常规保护技术表 1 相同。 75~80 越夏期 6 月中旬~8 月下旬 秋期至初 9 月上旬~11 月上中 冬期 旬 24~26 19~16 浴种后~入库前 10~5 25 ℃为中心,避免接触 26 ℃以上高温;注意通风换气 和补排湿;防霉、防止温度急变。 根据次年用种时期逐步降温;防止温度逆转;含多化性 23~20 11 月下旬~浴种 技术要点 血缘品种应不低于 20 ℃至浴种。 80~85 逐步降温;防止温度逆转;注意补湿。 冬期 避免接触 10 ℃以上和 0 ℃以下温度。 4.4.2 夏制越年种 攀西地区夏制越年蚕种保护技术见表 3。 3 DB51/T 1051—2010 表3 保护时期 产卵初期 产卵后 1 周内 攀西地区夏制越年种保护技术 温度 相对湿度 ℃ % 22~23 技术要点 与春制越年种常规保护技术表 1 相同。 75~80 越夏期 秋期至 40 d~50 d 25 9 月~12 月上旬浴种 24~16 浴种后~入库前 10~5 冬期 与攀西地区春制越年种保护技术表 2 相同。 超过 22 ℃时相对湿 度为 75~80;低于 22 ℃时相对湿度为 80~85。 逐步降温;防止温度逆转;注意补湿;含多化性 血缘品种应不低于 20 ℃至浴种。 避免接触 10 ℃以上和 0 ℃以下温度。 4.4.3 秋制越年种 4.4.3.1 秋制越年蚕种常规保护技术见表 4。 表 4 秋制越年种常规保护技术 制种 保护时期 期别 初期 产卵后 1 周内 温度 相对湿度 ℃ % 技术要点 23~24 与春制越年种常规保护技术表 1 相同。 每 2 d 加温 1 ℃、或每 d 加温 0.5 ℃;升至目的温度, 中期 30 d 保足 30 d;含多化性血缘品种 25.5 ℃保护;防止干燥、 25 正 及时补湿。 秋 每 2 d 降低 1 ℃、或每天降低 0.5 ℃,降至与春制越 后期 至浴种 年种同温保护、浴种;防止温度激变;含多化性血缘品 25~10 种降温至不低于 20 ℃保护至浴种。 浴种后~入库前 晚 秋 10~5 75~80 避免接触 10 ℃以上、0 ℃以下温度。 初期 产卵后至固有色 24 与春制越年种常规保护技术表 1 相同。 中期 15 d~20 d 25 含多化性血缘品种不少于 30 d。 后期 至浴种 25~10 浴种后~入库前 10~5 浴种前降温可每 2 d 降温 2 ℃~3 ℃;防止温度激变; 含多化性血缘品种降温至不低于 20 ℃保护至浴种。 避免接触 10 ℃以上和 0 ℃以下温度。 4.4.3.2 攀西地区秋制越年蚕种保护技术见表 5。 表 5 攀西地区秋制越年种保护技术 制种 保护时期 期别 初期 产卵后 1 周内 温度 相对湿度 ℃ % 22~23 技术要点 与春制越年种常规保护技术表 1 相同。 75~80 正 秋 越夏期 15 d~20 d 25 后期 至浴种 24~16 浴种后~入库前 10~5 与攀西地区春制越年种保护技术表 2 相同。 超过 22 ℃相对湿度为 75~80;低于 22 ℃相 对湿度为 80~85。 逐步降温;防止温度逆转;注意补湿;含多化 性血缘品种应不低于 20 ℃至浴种。 避免接触 10 ℃以上和 0 ℃以下温度。 4 DB51/T 1051—2010 4.5 蚕种浴消 4.5.1 浴消前准备 蚕种浴消前,将所有浴消用房及用具清洗消毒;蚕种干燥室、整理室备有空调等温控设备;备好浴 消工具、药品、仪器等。 核对蚕种的场别、品种、批次、数量,淘汰微粒子病等检验检疫不合格蚕种,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 性状蚕卵。 依据品种解除滞育快慢程度,按照先春制种、后秋制种,先日系母本品种、后中系母本品种,含多 化性血缘品种最后的顺序,制定浴种计划。 4.5.2 浴种适期 蚕卵开始解除滞育、但尚未完全解除滞育为适期。通常在 11 月中下旬~12 月上中旬,当平均气温 稳定在 10 ℃~15 ℃时进行。 4.5.3 浴消流程 4.5.3.1 取种 根据浴种计划,在浴种前 1 d,再次核对蚕种的场别、品种、批次、数量,取下蚕种,按批做好标 记。 4.5.3.2 浸种、脱粒、漂洗 蚕种在清水中浸渍 40 min~60 min 至蚕卵易脱落时,洗落蚕卵,再用清水漂洗过筛、脱浆。 水温应控制在 10 ℃~13 ℃,避免超过 15 ℃。 4.5.3.3 消毒、脱药 蚕卵脱浆后,用含有效氯浓度 0.30 %~0.35 %的漂白粉上清液浸渍消毒 9 min,滤液 1 min。用清 水逐级漂洗脱药 40 min~60 min,至漂白粉药味脱净。1 kg 湿卵需漂白粉目的液 4 kg。漂白粉液不可 重复使用。 4.5.3.4 盐水比选、脱盐脱水 按照 DB51/T917 5.2.8、5.2.9 执行。 4.5.3.5 风干风选 脱水后的蚕卵,及时送至室温 5 ℃~10 ℃的干燥室,按 1 kg/台将蚕卵摊放于特制尼龙纱干燥台 上,开动电扇垂直吹风,轻翻蚕卵,直至干燥。干燥时间 20 min~30 min。 蚕卵风干后,及时送至室温 5 ℃~10 ℃的风选室,将蚕卵倒入长方形漏斗中,开动电扇水平吹风, 同时放开底门,吹去落下蚕卵中夹杂的轻小卵、瘪卵及杂质。收集良卵,淘汰不良卵。 4.5.3.6 整理装盒 风干风选后的蚕卵,及时送至室温 5 ℃~10 ℃的整理装盒室。 按照 DB51/T917 5.2.11.2~5.2.11.5 整理装盒。 4.5.

pdf文档 DB51-T 1051-2010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四川省
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7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DB51-T 1051-2010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-T 1051-2010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-T 1051-2010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3 页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本文档由 SC 于 2022-10-27 13:29:36上传分享
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,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,敬请联系我们微信(点击查看客服),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。